|
|
微栓子监测对抗血栓药物疗效的评价 |
祁 风,徐 恩,陆雪芬,陈秀梅,谢海峰 |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60 |
|
|
摘要 目的:探讨微栓子监测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发病1周内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选本试验组。常规TCD检查后,进入TCD 8.0微栓子监测软件,取双侧大脑中动脉(MCA)作监测血管,监测时间为40min。对微栓子监测阳性的患者,在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速碧林)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力抗栓)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10天进行微栓子监测,观察药物治疗对微栓子的影响。结果:微栓子监测14例(18.7%)阳性;抗凝组(7例)和抗血小板聚集组(7例)治疗后第3、5、7、10天,MES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5天,抗凝组MES的下降率高于抗血小板聚集组(P<0.05)。结论: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抑制MES的产生,而抗凝药物降低微栓子的作用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起效快;MES监测可作为评价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一项检测指标。
|
|
关键词 :
纤维蛋白溶解药,
药物评价
|
收稿日期: 2004-01-01
|
|
[1] |
王生海;吴 鹏;陈海海;张振显;李佩玲. 肺癌脑转移合并出血的影像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J]. , 2015, 26(9): 609-611. |
[2] |
王一托;李功杰;乔鹏岗. BOLD-fMRI在脑卒中患者触觉功能康复过程中的应用现状[J]. , 2015, 26(9): 671-673. |
[3] |
钱晶晶;吴卿杰;陆忠烈;张晓玲;刘 虎;马勤卫.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进展性卒中的脑灌注机制研究[J]. , 2015, 26(8): 533-538. |
[4] |
胡悦林;刘鸿圣;高 秋;黄 莉;鹿连伟;肖伟强;周 宁.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J]. , 2015, 26(07): 469-472. |
[5] |
陈庆华;徐青青;殷信道. 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转归评估[J]. , 2015, 26(5): 309-312. |
[6] |
贺春妮;李 军. 磁共振波谱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价值[J]. , 2015, 26(5): 359-361. |
[7] |
石宇文;李树欣;谭理连;熊建群;余 琛. 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对比影像诊断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 2015, 26(4): 238-242. |
[8] |
何四平;王 海;徐和平;陈 桦;汪 圣;罗韦华. 新生儿脑梗死早期MRI表现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 , 2015, 26(3): 157-161. |
[9] |
向永华;金 科;陈 桦;甘 清. 儿童白血病并发脑出血的特征及磁敏感成像的应用价值[J]. , 2015, 26(2): 125-128. |
[10] |
王 强;牛玉军. CTA与DSA评价烟雾病血管狭窄程度的对比研究[J]. , 2015, 26(2): 128-130. |
[11] |
张 玉;王成健;杨景震;霍英杰;赵永强. 脑微出血灶:3.0T MRI多序列成像的研究[J]. , 2015, 26(2): 131-134. |
[12] |
张亚男;薛 静;高培毅. 影响单侧烟雾病临床预后的因素[J]. , 2015, 26(1): 1-4. |
[13] |
祁 鸣;张 玲. 3D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J]. , 2014, 25(10): 691-695. |
[14] |
刘宏顺;顾莹辉;赵凤丽. 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 2014, 25(10): 737-739. |
[15] |
黄 俊;郭富强;陈士跃;刘 崎.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3.0T HR-MRI和DSA比较研究[J]. , 2014, 25(8): 551-55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