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2年 23卷 8期
刊出日期:2012-08-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533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陈小东;刘含秋;陆 健;缪小芬;张学琴;梁宏伟;张 涛;程 斌;姜吉锋
DOI: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PXA的影像表现,其中10例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12例患者共有13枚病灶,颞叶6枚,颞叶为主累及多个脑叶4枚,岛叶2枚,额叶1枚。13枚病灶中囊实性5枚,囊伴结节型6枚,实性结节2枚。增强后实性区及壁结节有明显强化,囊伴结节型病灶囊壁均不强化。13枚病灶中2枚出现邻近软脑膜强化,1枚有钙化。6枚行DWI检查的病灶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高于对侧相应正常区,其中2例WHO Ⅲ级PXA的ADC值及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低于另外4例WHO Ⅱ级PXA。2枚行1H-MRS检查的病灶中,实性部分Cho峰升高,NAA峰下降,Cho/NAA值为0.84、1.06,1例出现Lac峰。结论:PXA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并结合MR多种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正确诊断。
2012 Vol. 23 (8): 533-537 [
摘要
] (
74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9
)
病例报告
537
超声诊断胎儿肾上腺血肿1例
宋宴鹏;冷辉国;毛翠艳;胡晓阳
DOI:
2012 Vol. 23 (8): 537-537 [
摘要
] (
89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4
)
论著
538
完全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彭德昌;龚洪翰;张 宁;周福庆;曾献军;何来昌;肖香佐
DOI: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性脑膜瘤的CT与MRI特征,分析其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患者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3~82岁,平均61.5岁。23例全部行CT和MRI常规检查,其中17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例CT脑窗上示病灶呈高密度影;骨窗示病灶密度不均21例,均匀2例;横断位病灶呈圆形的16例。MRI T1WI上14例病灶表现为低等信号,6例为等低信号,3例为不均质稍高信号;T2WI上12例病灶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伴有少许等或稍高信号,6例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伴有少许低或稍高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8例病灶边缘可见薄层环状等T1等T2信号。MRI Gd-DTPA增强后12例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0例病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5例强化不明显,脑膜强化的11例,5例跨大脑镰生长。结论:CT和MRI对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检查可以互补,两者结合可较客观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特性,提高正确诊断率。
2012 Vol. 23 (8): 538-540 [
摘要
] (
886
)
HTML
(0 KB)
PDF
(0 KB) (
240
)
541
瞬时波强技术早期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
刘春丽;张连仲;鲁 豫;段少博
DOI:
目的: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评价绝经期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颈动脉血管内皮弹性功能改变,探讨WI技术在早期诊断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病程将60例女性SLE患者分为SLE 1组(病史<5年)和SLE 2组(病史≥5年),用WI技术依次检查SLE 1组30例、SLE 2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集WI相关参数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僵硬度(β)、瞬时波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W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 1组、SLE 2组患者W2、β、Ep、PWV-WI、PWVβ值增高,AC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W1、AI、NA值逐渐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 2组的W2、PWV-WI、β、Ep、PWVβ均较SLE 1组显著升高,AC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WI技术可早期检测SLE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对临床早期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2 Vol. 23 (8): 541-544 [
摘要
] (
64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545
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方面的临床研究
尤 君;项飞翔;谢明星;严天慰;覃小娟;谢满英
DOI:
目的:评价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技术对常规超声诊断中疑似恶性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及系统提供的量化指标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2011年4—5月来武汉协和医院行常规超声检查疑似恶性乳腺肿块(常规超声能诊断的典型囊肿、纤维腺瘤不纳入)的52名患者进行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检查,将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并对系统提供的量化指标与病理结果行相关性分析,分析该技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至2011年11月底,共45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根据评分结果,该45名患者中,评分在1~3级的23名,4~5级22名。手术病理结果:良性26名,恶性19名,灵敏度89.5%(17/19),特异度80.8%(21/26),阳性预测值77.3%(17/22),阴性预测值91.3%(21/23)。综合诊断指标(P=0.000)、血红蛋白总量(P=0.025)、肿物方向(P=0.009)、形态因子(P=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分项指标中,血红蛋白总量及肿物方向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血红蛋白总量(标准回归系数2.817)比肿物方向(标准回归系数1.180)相关性更大。结论: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其提供的血红蛋白总量与肿块的良恶性有直接相关性,其他部分指标与肿块良恶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了量化依据。
2012 Vol. 23 (8): 545-548 [
摘要
] (
6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21
)
549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旋转及扭转功能的研究
宋平梅;任卫东;马春燕;张立敏;王秀芹;张光华;乔 伟
DOI: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通过测定心内、外膜下心肌、跨壁旋转及扭转角度等指标对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对20只健康成年杂种犬结扎左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下方180 min并再灌注120 min,分别对结扎前、结扎即刻、结扎60 min、结扎120 min和结扎180 min及再灌注即刻、再灌注60 min和再灌注120 min基底水平和心尖水平的旋转及扭转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基底水平旋转的比较: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跨壁角度逐渐减低。再灌注即刻,跨壁角度一过性增大。再灌注120 min,跨壁角度最低。②心尖水平旋转的比较:跨壁角度从结扎即刻开始下降,至结扎180 min达到最低值。再灌注即刻,跨壁角度快速上升。再灌注60 min、120 min缓慢上升。③扭转的比较: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跨壁扭转角度明显下降。结扎180 min跨壁扭转角度最低。再灌注即刻跨壁扭转角度快速恢复。结论:STI技术通过定量分析左室心内膜及心外膜下心肌局部和整体的旋转及扭转,可以判断心脏功能的变化。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及跨壁角度、扭转角度及跨壁角度是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后室壁运动及心脏功能的有效手段。
2012 Vol. 23 (8): 549-552 [
摘要
] (
6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3
)
病例报告
552
超声诊断睾丸表皮样囊肿1例
林海淑
DOI:
2012 Vol. 23 (8): 552-552 [
摘要
] (
61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9
)
论著
553
在体肝脏质子3.0T MR波谱谱线后处理的应用研究
徐 莉;黄 燕;刘 波;刘 岘;王荣品
DOI:
目的:探讨在体肝脏单体素3.0T 1H-MRS谱线后处理方法。材料和方法:46例受检者,男26例,女20例,年龄19~67岁,中位年龄39岁,包括正常29例、慢性乙型肝炎4例、脂肪肝10例和脂肪肝合并慢性乙型肝炎3例。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1H-MRS采集使用单体素PRESS序列,参数为TR/TE:1 500 ms/30 ms,NSA:64次,VOI:2 cm×2 cm×2 cm。采用专用波谱后处理软件SAGE 7.3对谱线进行分析。同一谱线采用Spectrum及Probe后处理方法。评价后处理截趾对基线稳定性和SNR的影响及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后处理截趾对拟合线宽、峰高及峰下面积的影响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Spectrum方法为要水峰的后处理,显示的代谢物峰较少,主要为4.7 ppm处的水峰与1.3 ppm处的亚甲基峰;Probe方法为不要水峰的后处理,显示代谢物峰个数较多。两种方法均可获得各种化合物峰高、峰下面积及其相互间的比率。5 Hz较1.25 Hz指数函数处理的波谱原始数据所获谱线SNR好,但谱线宽度及峰下面积增加。结论:对脂肪含量进行以水为内参照绝对定量分析可以使用Spectrum方法,而Probe方法有助于含量较少的化合物的显示。相较于1.25 Hz,推荐使用5 Hz的指数函数处理在体肝脏波谱原始数据。
2012 Vol. 23 (8): 553-555 [
摘要
] (
698
)
HTML
(0 KB)
PDF
(0 KB) (
174
)
556
超声造影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梁 彤;任 杰;梁峭嵘;刘照宏;黄春燕
DOI: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脾外伤患者行保脾手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监测。结果:46例脾外伤手术分级,Ⅱ级5例,Ⅲ级32例,Ⅳ级9例;常规超声共检出42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46例损伤均作出诊断,其中9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术后常规超声发现1例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发现2例并发症,1例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难以控制,其脾脏术后增强体积小于原来体积的1/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脾外伤保脾手术术前提供选择依据,术后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伤情变化以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2012 Vol. 23 (8): 556-558 [
摘要
] (
55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4
)
559
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肾癌的诊断价值
张 伟;皇甫幼田;薛 鹏;陈 勇;杨学华;张斯佳;王兰荣
DOI: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癌的CT表现及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肾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16例肾癌均为单侧单发,其中实性8例、囊实性6例、囊性2例。10例肾癌表现为相对乏血供。实性乏血供肾癌的强化特点为皮质期呈轻度、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实质期强化密度略减低或无明显变化,无延迟强化趋势。8例实性病变中5例突入肾窦,2例出现环状钙化。4例囊实性肾癌实性部分及壁结节血供较丰富,强化节律与富血供实性肾癌相近。2例囊性肾癌囊壁厚薄不均,均可见“浅分叶”,1例与肾实质交界区可见低强化软组织密度影。弥漫浸润型肾癌1例,边界不清,类似炎性病变,轻度强化,肾脏边缘可见棘状突起,伴肾周筋膜增厚、桥隔增粗及肾门旁淋巴结肿大。结论:不典型肾癌CT表现形式多样,需结合形态和强化特征综合分析;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病变,发现有价值的细节,从而有助于鉴别诊断。
2012 Vol. 23 (8): 559-564 [
摘要
] (
69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1
)
病例报告
564
颅内罕见卵黄囊瘤1例
张 沥;雷军强
DOI:
2012 Vol. 23 (8): 564-564 [
摘要
] (
662
)
HTML
(0 KB)
PDF
(0 KB) (
171
)
论著
56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疤痕妊娠诊断中的应用
何敬海;安 霞;王 聪;韩友东;田丽元;王少春;陈东风
DO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0月妇产科诊治的21例CSP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21例患者中超声正确诊断CSP 18例,诊断正确率85.7%;误诊1例,病理证实为滋养细胞疾病,误诊率4.8%;漏诊2例,超声诊断为宫颈妊娠1例、不全流产1例,漏诊率9.5%。20例CSP患者声像图表现:典型孕囊型10例,孕囊样结构型5例,混合性包块型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CS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012 Vol. 23 (8): 565-567 [
摘要
] (
63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5
)
568
比较TOF-PET和PSF-PET图像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辛 军;赵周社;陆 喆;马兴荣;齐如海;郭启勇
DOI:
目的:TOF-PET(Time of fligh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TOF-PET)和PSF-PET(Point spread function-PET,PSF-PET)是用于提高PET性能的最新技术。本研究目的是比较TOF-PET和PSF-PET对脑、肝脏正常组织以及胸腹部肿瘤病灶组织对18F-FDG标准摄取率最大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maximum,SUVmax)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更好使用TOF-PET和PSF-PET技术。材料和方法:35例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58.69±12.88)岁),体质量指数(BMI)25.18±4.32。35例患者肺部病灶29个,腹部12个。CT测量病灶直径范围5~40 mm。使用GE Discovery PET/CT Elite和AW工作站。选择SharpIR+VUE Point HD,TOF+VUE Point HD 和SharpIR+VUE Point HD+TOF重建PET图像。SharpIR和VUE Point HD是分别PSF和迭代重建的商品名。结果:TOF与非TOF比较,胸部、腹部病灶SUVmax分别提高7.1%(n=29,P<0.001)、5.54%(n=12,P<0.006)。BMI>25组TOF与非TOF相比较,胸部、腹部病灶SUVmax分别提高15.6%(n=12,P<0.001)和20.6%(n=4,P<0.035)。同一组病灶(n=6)采用VUE HD+SharpIR、VUE HD+TOF、VUE HD+SharpIR+TOF处理后与VUE HD相比较,SUVmax分别提高了17.69%、2.3%和22.54%。对于所有病灶、脑正常组织,TOF-PET和PSF-PET均能提高SUVmax,但是对于BMI>25的病灶,TOF-PET提高SUVmax更明显。PSF-PET与TOF-PET相比较,PSF-PET对SUVmax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TOF-PET。肝脏正常组织受TOF-PET技术影响并不明显。讨论:TOF-PET和PSF-PET均能提高病灶和脑正常组织的SUVmax,但是PSF-PET优于TOF-PET。对于BMI>25的患者的胸部、腹部病灶,TOF-PET技术对病灶SUVmax的提高更为显著。
2012 Vol. 23 (8): 568-571 [
摘要
] (
629
)
HTML
(0 KB)
PDF
(0 KB) (
157
)
病例报告
571
罕见阔韧带内畸胎瘤1例超声表现
赵新华;柯 红;杨 旭
DOI:
2012 Vol. 23 (8): 571-571 [
摘要
] (
650
)
HTML
(0 KB)
PDF
(0 KB) (
264
)
综述
572
食管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吴 涛;张会如;孙新海;刘洪美;章士正
DOI:
2012 Vol. 23 (8): 572-573 [
摘要
] (
64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5
)
短篇论著
574
143例头颈部肿瘤的影像综合分析
李 杰;宋宴鹏;张 超
DOI:
目的:分析头颈部肿瘤的病种分类、组成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3例头颈部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43例头颈部肿瘤中包含5类,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每种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结论: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可以对各种肿瘤做出正确的诊断。
2012 Vol. 23 (8): 574-576 [
摘要
] (
618
)
HTML
(0 KB)
PDF
(0 KB) (
473
)
576
第四腮裂囊肿及伴下咽癌的影像学表现
于晓明;金 梅
DOI:
目的:评价第四腮裂囊肿及伴下咽癌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3例经临床手术及影像学证实的第四腮裂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1例伴有下咽癌。所有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胃肠道造影。结果:2例病变位于左侧,1例位于右侧,颈部及相应梨状窝均可见软组织肿胀,位于甲状腺水平。2例左侧病变均伴有气体密度影,1例右侧病变伴有脓肿形成,病变不均匀强化。上消化道造影显示颈部病变与梨状窝相通。1例病人同时可见咽后壁、左侧梨状窝软组织肿块,增强检查不均匀轻度强化。结论:第四腮裂囊肿常表现为颈部甲状腺水平软组织肿块,CT可明确病变的范围,上消化道造影可明确病变与梨状窝的关系。
2012 Vol. 23 (8): 576-578 [
摘要
] (
67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5
)
578
超声光散射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邵 华;程 文;荆 慧;韩 雪;杨 先
DOI: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OPTIMUS对随机选取的48例乳腺疾病患者的58个肿块进行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分析超声光散射成像的应用价值。应用高频超声、光散射成像及二者联合分别计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58个乳腺肿块术后及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良性31个、恶性27个,高频超声联合光散射成像诊断58个乳腺肿块中良性30个、恶性28个,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3%、93.5%、94.8%。结论:高频超声联合光散射成像不仅从形态方面对肿块做出诊断,还能在功能方面对乳腺肿块做出诊断,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对于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2012 Vol. 23 (8): 578-581 [
摘要
] (
642
)
HTML
(0 KB)
PDF
(0 KB) (
417
)
581
超声心动图评价人工三尖瓣环成形术对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
武 俊;夏稻子;张东明;潘永泉;林 萍;高 林
DOI: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患者(TVP+组)35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直径(TVAD)、舒张期三尖瓣口E峰值流速(VE)、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三尖瓣反流分数(TRF)、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重点比较术后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2周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术后1年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减低(P<0.05),VE及RVEF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无明显变化(P>0.05),而RAD及RVD进一步缩小(P<0.05)。结论:继发性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尽早行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有助于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且术后疗效稳定。
2012 Vol. 23 (8): 581-582 [
摘要
] (
704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583
肺血减少型先心病合并体-肺侧支的MSCT诊断
董文锡;高凌云;申学舟;张其敏;张 硅;尹海辉;葛 文;许崇永
DO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维重组技术对肺血减少型先心病合并体-肺动脉侧支(MAPC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伴发MAPCAs患儿的薄层CT增强扫描资料,将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技术及最大强度投影(MIP),结合手术与超声心动图(UCG)结果,分析MAPCAs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3例中,来源支气管动脉9例,主动脉直接侧支12例,主动脉间接侧支14例(其中来源于乳内动脉8例,锁骨下动脉5例,肋间动脉1例)。MSCTA较清晰显示23例MAPCAs的来源、数量、走行及直径;UCG仅6例诊断正确,17例漏误诊,其中1例MAPCAs误诊为PDA。对于其它心内畸形(ASD、VSD、RVH、PFO、DORV、TS、RCD、ASA、TA及TR),UCG均能较清晰显示;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PS、PA、PDA、RAA、TGA、TAPVD、CoA、PLSV及VLSA),MSCTA能较清晰显示其来源、走行及直径。结论:MSCT及多维重组技术是显示MAPCAs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良好方法,结合UCG可以进一步提高心内畸形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2012 Vol. 23 (8): 583-585 [
摘要
] (
698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586
MSCT与MR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孙新海;吴 涛;李 娴;盛华强;胡喜斌;李美芹;陈月芹;史志涛
DOI: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MS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及磁共振肺动脉成像(MR pulmonary angiography,MRPA)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为PE的患者,42例采用双源CT行肺动脉成像,观察肺动脉栓子的部位、数目、形态等直接征象,观察肺叶继发改变;8例行1.5T MRPA,其中3例补充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成像(3D-CE-MRPA)检查,观察肺动脉栓子的特点。结果:42例中,MSCTPA共发现栓子657支,其中段以上栓子481支,包括中心型栓子176支、附壁型259支、完全阻塞型46支。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梗死、胸腔积液、肺动脉增粗等。8例MRPA共诊断左、右肺动脉栓塞9支,叶肺动脉栓塞19支。非增强MR成像对肺段动脉栓塞诊断受到限制。3例行3D-CE-MRPA的患者中,段及以上及大部亚段肺动脉栓塞显示清楚。结论:MSCTPA能够方便、快捷、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子;MRI平扫可以发现肺叶动脉以上的栓子,肺段动脉栓子部分可见;3D-CE-MRPA可以发现肺段及大部分亚段肺动脉栓子,诊断效能接近CTPA。
2012 Vol. 23 (8): 586-588 [
摘要
] (
654
)
HTML
(0 KB)
PDF
(0 KB) (
388
)
589
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和胸部X线表现及临床转归
田治海;焦振华;高 超;张力维;刘 倩;师 勇;王联营
DOI: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特征与胸部X线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6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经抢救无效死亡,4例好转出院后6月内死于呼吸衰竭,10例临床治愈出院。分析年龄、性别、服药量、胸部X线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探讨胸部X线表现的特征。结果:死亡病例与治愈病例在胸片气胸、肺出血、肺水肿出现与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服药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年龄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51例死亡病例服药量均大于15 mL,均有气胸、肺出血、严重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胸片表现,10例治愈病例服药量均小于15 mL,2例出现轻度肺水肿胸片表现,吸氧、口服活性炭、血流灌洗等治疗后很快好转。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肺部明显渗出性改变伴有气胸,且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出现早,提示病情凶险,预后差,有较高的临床死亡率。提高对本病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对该病的发展、治疗、转归的判断。
2012 Vol. 23 (8): 589-591 [
摘要
] (
66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9
)
591
TIPSS术后多普勒超声评价
刘 健;李 佟;王文伟
DOI: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术后内支架及其血流情况,包括正常、狭窄和闭塞,探讨多普勒超声在TIPSS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S,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86例次,包括支架内的血流、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方向和速度。结果:随访时间为8月~3年,二维超声清晰显示TIPSS内支架的网状回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示支架内的血流方向,频谱多普勒显示支架内以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5例病人多普勒血流显示支架内狭窄,支架门静脉端和肝静脉端血流速度减慢,支架内狭窄处为高速湍流。门静脉及脾静脉速度明显降低,为门静脉造影所证实。与非狭窄支架组比较,狭窄支架的血流速度测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方便有效地检测TIPSS术后内支架的血流情况及早期发现分流道的狭窄,是TIPSS术后定期复查和疗效判断的首选方法。
2012 Vol. 23 (8): 591-593 [
摘要
] (
85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8
)
594
64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游 勇;胡元明;魏 玮;李春生
DOI: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2012 Vol. 23 (8): 594-596 [
摘要
] (
72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7
)
596
附睾精子肉芽肿超声诊断与病理、临床对照分析
杨 青;杨 蓉
DOI:
目的:探讨附睾精子肉芽肿的彩超图像特征,结合病理基础、临床特点对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附睾精子肉芽肿,把病灶彩超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分析,同时进行临床病史采集。结果:27例附睾精子肉芽肿病理演变过程不同,产生不同的超声表现:低回声型、中等回声型、高回声型,以低回声型居多,占18例。CDFI:共22例病灶检出血流信号,多以周边为主,呈低速低阻型。临床资料示多数病灶发生于青壮年附睾尾,表面光滑,为触痛性硬结。结论:附睾精子肉芽肿声像图特征表现主要基于其病理组织结构的特点,彩超结合该病临床资料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2012 Vol. 23 (8): 596-598 [
摘要
] (
633
)
HTML
(0 KB)
PDF
(0 KB) (
285
)
598
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变化的CT分析及临床意义
王 琳;刘太运;王学香;张 洁
DOI: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结构变化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244例腰椎滑脱及邻近节段结构变化的CT表现。结果:腰椎滑脱282个,最多见于第4腰椎;邻近椎间隙狭窄174个;椎体骨质增生328个;邻近椎间盘变化472个;邻近椎管狭窄46个、黄韧带肥厚26个、侧隐窝狭窄68个;邻近椎小关节退变619对。结论:越靠近滑椎的邻近节段变化越明显;滑椎以下节段的变化较以上节段的多。变化突出的首先是椎小关节和椎间盘,其次是椎间隙和骨质增生。全面认识腰椎滑脱及邻近节段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 Vol. 23 (8): 598-600 [
摘要
] (
779
)
HTML
(0 KB)
PDF
(0 KB) (
225
)
601
邻关节骨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张庆华;夏 鹏;杨忠保;侯安海;何世明;刘 栋;王国祥
DOI:
目的:探讨邻关节骨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4例邻关节骨囊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其中11例行CT扫描及MPR检查,8例行MR检查。结果:影像特征表现为邻近关节面的骨内圆形、不规则形病灶,单房或多房,边缘清晰,相邻关节无明显异常。病变于X线平片及CT上表现为低密度透亮区,伴有薄环形硬化边。X线平片、CT分别发现1个、3个病灶与关节腔相通。2个病灶内CT发现有气体影。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压脂序列呈高信号,边缘伴环形低信号带。结论:邻关节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CT、MR检查可提高对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2012 Vol. 23 (8): 601-603 [
摘要
] (
759
)
HTML
(0 KB)
PDF
(0 KB) (
281
)
病例报告
604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1例
石双任;陈宏伟;邹新农
DOI:
2012 Vol. 23 (8): 604-605 [
摘要
] (
85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3
)
605
单独发生于脑干的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1例
蒋宗焰;张 清
DOI:
2012 Vol. 23 (8): 605-606 [
摘要
] (
59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606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
罗 萍;黄毅华;汪玉丽
DOI:
2012 Vol. 23 (8): 606-607 [
摘要
] (
624
)
HTML
(0 KB)
PDF
(0 KB) (
251
)
607
骶尾部卵黄囊瘤1例
张 晖;王 勇;商海峰
DOI:
2012 Vol. 23 (8): 607-608 [
摘要
] (
58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