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2年 23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2-10-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685 高血压脑病动物模型的脑灌注成像研究
高 波;吕 翠;刘奉立;于国华;巴茂文
DOI: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病兔动物模型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动态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0只。对照组(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作为对照,观察组(B组)肌肉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采用GE Signa HD 3.0T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不同时间点行脑PWI扫描,动态对比观察前、中、后不同部位脑组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变化情况。结果:PWI检查显示脑后部血流灌注变化最明显,前部、中部变化较小;病变区CBV、CBF先逐渐上升,在第9 d达到最高峰,晚于平均动脉压(MAP)在第6 d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基本正常水平;MTT的变化不明显。结论:高血压脑病发病过程中rCBF先增加后下降,其高峰晚于MAP高峰。
2012 Vol. 23 (10): 685-687 [摘要] ( 659 ) HTML (0 KB)  PDF  (0 KB)  ( 247 )
688 基于自动分割技术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皮层下灰质结构MRI成像分析
李亚迪;董海波;谢国民
DOI:
目的: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皮层下灰质结构进行自动分割,研究这些灰质结构体积萎缩特点、其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9例轻度AD患者和30名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对全脑进行1.5T磁共振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翻转恢复脉冲序列扫描。采用FSL软件的FIRST工具对被试者3D T1图像内皮层下灰质结构(包括海马、杏仁核、伏隔核、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进行精确分割后,两组之间各个灰质结构相对体积均值(灰质结构体积/颅内总体积×100)进行双样本t检验,患者组各灰质结构相对体积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偏相关分析,最后采用二项逻辑回归分析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研究这些灰质结构相对体积在诊断轻度AD中的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度AD组左侧海马、右侧杏仁核、双侧丘脑、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双侧苍白球相对体积有显著性缩小;轻度AD组左侧海马、壳核、丘脑及右侧杏仁核的相对体积与MMSE评分具有相关性;二项逻辑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协变量为年龄与左侧海马相对体积,准确率为86.3%,ROC曲线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设定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最大值的点为诊断点,该点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6.3%。结论:除了海马以外,轻度AD患者其他皮层下灰质结构也出现了萎缩,其中右侧杏仁核、左侧壳核与左侧丘脑的萎缩可能参与了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病理机制。在这些灰质结构中,海马最具有诊断意义。
2012 Vol. 23 (10): 688-691 [摘要] ( 64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3 )
692 超声弹性成像与18F-FDG PET/CT在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比较研究
安秀艳;丛淑珍;钱 隽;郭玉萍;王 敏
DOI:
目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与18F-FDG PET/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15个结节作回顾性研究,均已行超声弹性成像及18F-FDG PET/CT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UE与18F-FDG PET/CT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UE与18F-FDG PET/CT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06%,93.05%,72.4%和96.55%,66.28%,73.91%。UE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准确性高于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P<0.05)。结论:UE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优于18F-FDG PET/CT。
2012 Vol. 23 (10): 692-694 [摘要] ( 79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0 )
695 18F-FDG PET/CT结合HRCT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诊断中的应用
彭辽河;丁久荣;胡晓燕;邱大胜;李 杰;周 静;朱 佳
DOI: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结合高分辨率CT(HRCT)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PTBA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26例PTBAC患者的18F-FDG PET/CT及HRCT影像资料,患者均先行18F-FDG PET/CT显像,其中15例根据诊断需要0~3 d内行HRCT检查,分析两者结合对PTBAC的诊断价值。结果:全组26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检查,确切诊断肺癌9例,恶性不除外13例,肺感染性病变4例,确诊率为34.6%,误诊率较高;其中15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后结合HRCT确切诊断肺癌13例,1例初次诊断感染性病变者后经结合HRCT图像诊断为肺癌,1例18F-FDG PET/CT显像及HRCT均疑为肺炎者,经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后综合评判考虑肺癌,后病理证实;18F-FDG PET/CT结合HRCT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PTBAC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HRCT表现复杂多样,PET/CT结合HRCT在PTBAC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率。
2012 Vol. 23 (10): 695-698 [摘要] ( 684 ) HTML (0 KB)  PDF  (0 KB)  ( 179 )
699 CT灌注参数变化对肺癌化疗早期疗效的观察与评估
谢海涛;黎 庶;初金刚;李 雪;王 强;郭恩中;李智勇;徐 克
DOI: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后早期CT灌注参数的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初治肺癌常规化疗患者25例。化疗前1周内CT检查与化疗后90~100 d的CT平扫结果进行比较,根据RECIST标准分成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后21 d行两次CT灌注扫描,比较化疗前、化疗后早期CT灌注参数的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25例患者中缓解组15例,非缓解组10例。在25例患者中,化疗前与化疗后早期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化疗前及化疗后早期CT各灌注参数在两组中均有变化。缓解组血容量(BV)参数值化疗前后分别为(71.0±20.4) mL/1 000 mL和(49.8±31.4) mL/1 000 mL,t值2.558,P值0.023;Patlak血容量(PBV)参数值化疗前后分别为(73.1±34.1) mL/1 000 mL和(45.2±19.0) mL/1 000 mL,t值3.325;P值0.005,两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可见两种参数呈下降趋势。未缓解组BV参数值化疗前后分别为(50.4±61.0) mL/1 000 mL和(120.5±15.7) mL/1 000 mL,t值-3.062,P值0.016;PBV参数值治疗前后分别为(38.0±9.3) mL/1 000 mL和(62.0±38.3) mL/1 000 mL;t值-2.471;P值0.036,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呈上升趋势。进行分组对照BV和PBV缓解率的χ2检验后验证BV升高组和降低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V升高组与下降组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V降低组缓解率高于PBV升高组。结论:化疗后早期病变大小较化疗前均无明显变化;CT灌注参数在化疗后早期的变化,对肺癌化疗后早期疗效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2012 Vol. 23 (10): 699-702 [摘要] ( 9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57 )
703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内、外膜下心肌旋转
谢 天;李沿江;栾智勇;杨毓雯
DOI: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测量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左室心肌旋转指标,探讨2DSTI技术评价T2DM患者左室心肌旋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43例T2DM患者(无微血管病变组20例,合并微血管病变组23例)和30例正常人的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切面二维高帧频声像图,测量内膜下(Prot-endo)、外膜下(Prot-epi)、切面整体(Prot)及跨壁角度梯度峰值(Prot-mur)。结果:①从正常对照组到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心尖水平Prot-endo、Prot-epi、Prot、二尖瓣水平Prot-epi递增(P<0.05),而心尖水平Prot-mur递减(P<0.05);②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二尖瓣水平Prot-endo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的二尖瓣水平Prot-mur减低、二尖瓣水平Prot增高(P<0.05)。结论:2DSTI技术能够准确测量T2DM患者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切面Prot-endo、Prot-epi、Prot及Prot-mur的变化,敏感评价T2DM患者心功能状态。
2012 Vol. 23 (10): 703-706 [摘要] ( 668 ) HTML (0 KB)  PDF  (0 KB)  ( 199 )
707 315例本地成人右心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
胡 敏;江成璠;王素霞;孙晓霞;张晓轩;张 胜;冯芳芳;吴 乐
DOI:
目的:检验超声心动图右心评估指南(指南)推荐的指标和标准是否适合国人。方法:回顾分析210例有心肺血管病因病史的异常组和105例健康对照组右心腔径及右室收缩功能超声资料,对比分析2组间均数差异,使用ROC曲线评价指标诊断价值。结果:2组间所有右心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指标诊断右心衰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结论:指南推荐的指标和标准具有指导价值,但应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右心衰。
2012 Vol. 23 (10): 707-709 [摘要] ( 745 ) HTML (0 KB)  PDF  (0 KB)  ( 169 )
710 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李建胜;汪丹凤;刘 恺;张雪林
DOI: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CT资料,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6例发生于胃体部,2例发生于胃窦,2例发生于胃底,肿块大小不一,但以<3 cm为主,其内密度均匀,呈等或稍低密度,1例密度略不均匀,均未见明确囊变、坏死区,2例可见溃疡面形成,增强扫描静脉期呈中度强化,4例行延迟期扫描,强化程度未见下降。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但具体诊断仍需结合病理表现。
2012 Vol. 23 (10): 710-713 [摘要] ( 76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7 )
714 广西壮族与汉族人颅面骨三维CT测量项目的比较分析(各100例比较分析)
邵家松;邱维加;岳毅刚;周 海;花鸣春;张 敏
DOI:
目的:利用CT研究壮族成人颅面骨的结构特征。方法:通过对100名广西壮族与100名当地汉族成人行头颅CT扫描,三维CT重建后测量,获得颅面骨相关数据,相互比较。结果:100名壮族成人颅面骨男女间有性别差异;与当地100名汉族人相比,壮族人具有颧骨宽大、突出特征,而其他特征不明显。结论:广西壮族人颅面骨CT测量Tz1-Tz1’,Tz2-Tz2’,∠Tz1-Go-Me显著大于广西汉族正常成人,能够准确反映广西壮族人颧骨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并区别于当地汉族人。
2012 Vol. 23 (10): 714-717 [摘要] ( 740 ) HTML (0 KB)  PDF  (0 KB)  ( 229 )
718 CT/MR成像中液-液平面对鉴别原发骨病变良恶性的意义
程晓光;苏永彬;徐 黎
DOI:
目的:分析CT/MR成像中液-液平面征象对鉴别原发骨病变良恶性的意义。方法:6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骨病变中12例行CT检查,51例行CT与MR检查,3例行MR检查,均可见液-液平面,据液-液平面所占病灶整体比例,将其分为< 1/3、1/3~<2/3、2/3~<100%和100% 4组,由双盲法分析其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良性骨病变58例,恶性骨病变8例。液-液平面比例<1/3时,恶性骨病变相对多见(3/8,37.5%),均为骨肉瘤。随着液-液平面比例的增加,良性病变多见,在液-液平面比例≥2/3时,良性病变所占比例为93.6%,多为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当液-液平面比例达100%时,均为良性骨病变。结论:液-液平面所占病变比例增加,良性骨病变多见。
2012 Vol. 23 (10): 718-721 [摘要] ( 64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8 )
722 18F-FDG PET-CT在寻找转移瘤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
葛 冉;赵丽霞;田 蓉;苏鸣岗;李 林
DOI: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对转移瘤患者原发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的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为寻找原发灶而行18F-FDG PET-CT检查,待最终随访结束后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18F-FDG PET-CT对肿瘤原发灶总检出率为51.2%(84/164),特异性97.3%(71/73),敏感性92.3%(84/91),准确度94.5%(155/164),阴性预测值91.0%(71/78),阳性预测值97.7%(84/86)。PET-CT对转移性腺癌、转移性鳞癌、转移性未分化癌3组常见病理类型转移瘤的原发灶检出率分别为54.0%(47/87)、56.8%(21/37)、40.0%(12/30)。经统计分析,3组转移瘤原发灶检出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8F-FDG PET-CT在寻找不明原发灶肿瘤原发灶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2 Vol. 23 (10): 722-726 [摘要] ( 8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5 )
       病例报告
726 超声诊断左室黏液瘤1例
侯苏芸;秦石成;程安玲
DOI:
2012 Vol. 23 (10): 726-726 [摘要] ( 6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综述
727 婴幼儿阻塞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王立丹;黄 穗
DOI:
2012 Vol. 23 (10): 727-729 [摘要] ( 6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6 )
       病例报告
729 超声诊断子宫动静脉瘘1例
刘海珍;郁春红
DOI:
2012 Vol. 23 (10): 729-729 [摘要] ( 59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8 )
       短篇论著
730 MRI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术后残留的诊断价值
杜 牧;曹满瑞;赵 弘;朱志军;张方璟
DOI:
目的:探讨MRI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取出术后残留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36只PAHG注射隆乳取出术后的乳腺行MRI检查,分析临床及MRI表现,包括有无PAHG残留,残留PAHG的MRI在各个序列上的信号特点、位置、形态、大小及周围情况等。结果:MRI可清晰显示PAHG残留,表现为游离分布于皮下、腺体内、乳后间隙、腋下、胸大肌内及胸肌后间隙等处的不规则团块或结节影,呈长T1长T2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周围包膜呈线样强化。T2WI脂肪抑制序列结合三维重建,显示PAHG残留效果最好。结论:MRI可清晰显示PAHG注射隆乳取出术后残留的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2012 Vol. 23 (10): 730-733 [摘要] ( 713 ) HTML (0 KB)  PDF  (0 KB)  ( 201 )
733 高频彩超在男性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笋燕;黄凯斌
DOI: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疾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以及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高频超声检查的123例男性乳腺疾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123例男性乳腺疾病中超声诊断男性乳腺发育103例,实质性肿块16例,4例超声检查阴性;16例实质性肿块患者中,手术8例,术后病理证实:男性乳腺癌2例,乳腺脂肪瘤2例,囊性增生1例,纤维增生3例,67例经药物保守治疗后随访证实。结论:根据男性乳腺疾病不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乳腺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内部血流信号的差异等特点,高频彩超对男性乳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2 Vol. 23 (10): 733-734 [摘要] ( 732 ) HTML (0 KB)  PDF  (0 KB)  ( 159 )
735 永久性栓塞材料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
刘江泽;黄原义;魏 嵬;廖欣彬;刘四斌
DOI:
目的:探讨用聚乙烯醇(PVA)、弹簧圈经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51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治疗组98例用PVA进行栓塞,其中27例用PVA+弹簧圈联合栓塞;对照组53例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所有病例随访6月以上。结果:15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组即时止血98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即时止血52例,1例止血失败,有效率为98.1%(52/5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月内咯血复发7例,复发率为7.1%(7/98);对照组术后1月内咯血复发11例,复发率为20.7%(11/5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6月咯血复发8例,复发率为8.2%(8/98);对照组术后1~6月内咯血复发6例,复发率为11.3%(6/5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栓塞后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PVA、弹簧圈做栓塞材料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可作为经内科治疗无效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2012 Vol. 23 (10): 735-737 [摘要] ( 627 ) HTML (0 KB)  PDF  (0 KB)  ( 439 )
738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价值
赵春晓;周爱云
DOI: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VSD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符合封堵条件,气管插管全麻后,插入食道超声探头,开胸前行TEE检查进一步明确VSD类型、形态、大小、残缘距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瓣根距离及周边组织情况、过隔彩带方向,有无瓣膜反流,指导选择类型和大小合适的封堵器。术中监测VSD封堵全过程,引导封堵器放置,术后即刻及半年随访封堵器是否稳固,是否有移位、分离、 断裂,有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65例VSD患者中, 58例封堵顺利, 其中1例肌部VSD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3例嵴下型VSD封堵术前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封堵术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消失;5例封堵失败,转体外循环室间隔修补术,其中4例因缺口小或与周边组织粘连严重,多次尝试导丝难进左室,1例在封堵过程中造成二尖瓣穿孔;2例放弃封堵,直接行体外循环VSD修补术,其中1例TTE粗筛发现1个VSD缺口,封堵前TEE发现2个VSD缺口,两者相距3 mm,1例封堵前TEE发现存在主动脉瓣脱垂。结论:TEE对行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术后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2012 Vol. 23 (10): 738-740 [摘要] ( 534 ) HTML (0 KB)  PDF  (0 KB)  ( 197 )
741 高频超声检测胡桃夹现象的应用探讨
侯立业;吴妙娟;张英根;胡卫萍;林惠芳
DOI: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胡桃夹现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拟诊“胡桃夹现象”的患者52例,采用空腹平卧位和脊柱后伸位20 min,分别用高频超声和常规超声测量左肾静脉近肾端内径,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段内径,统计分析高频超声和常规超声对左肾静脉的显示率。结果:52例患者,高频超声显示左肾静脉理想者50例(96.15%),显示不理想者2例(3.85%);常规超声显示左肾静脉理想者40例(76.92%),显示不理想者12例(23.08%),比较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左肾静脉的显示率:χ2=8.25,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超声显示左肾静脉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且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2012 Vol. 23 (10): 741-743 [摘要] ( 580 ) HTML (0 KB)  PDF  (0 KB)  ( 169 )
743 NT与NF筛查染色体异常的意义
赵 丹;蔡爱露;解丽梅;王 冰;廖慧芳
DOI:
目的:探讨早孕期测量颈项透明层(NT)值及中孕期测量颈后皮肤皱褶(NF)值对筛查染色体异常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3 963名单胎孕妇分别于孕早期(11~14周)测量NT值,在孕中期(16~22周)测量NF值,并对孕妇随诊观察。结果:3 963名孕妇中共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39胎,13胎表现为孕早期NT增厚(33.3%),12胎表现为NF增厚(30.8%),其中NT及NF均增厚5胎。超声检查共发现44胎NT增厚病例及55胎NF增厚病例,其中包括14胎NT及NF均增厚病例。NT增厚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29.5%, NF增厚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21.8%,NT及NF均增厚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35.7%。结论:NT及NF是筛查染色体异常的两个独立、有效的软指标,NT及NF均增厚的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性明显增加。
2012 Vol. 23 (10): 743-745 [摘要] ( 88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9 )
746 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应用
陆桂月;任芸芸
DOI: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产前声像图表现特征,并分析影响其超声诊断及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产前超声检查、产后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胎盘植入的病例94例,分析其产前、产后出血情况,产前超声表现,按照胎盘位置是否合并产前出血等不同,分组比较其产前超声检出率及临床预后。结果:胎盘植入的超声表现主要有:胎盘增厚,胎盘内囊性结构(血窦形成),胎盘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胎盘及周边血流丰富。合并前壁胎盘或中央型前置胎盘组胎盘植入检出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合并产前出血或中央型前置胎盘组产后出血及围产期全子宫切除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盘植入超声表现多样,产前诊断漏诊率较高,胎盘位于前壁或中央型前置胎盘时有助于超声诊断。患者的产前出血情况联合超声诊断的胎盘前置类型可预测临床预后。
2012 Vol. 23 (10): 746-748 [摘要] ( 6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7 )
748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高频超声与低场MRI诊断价值的比较
王丽华
DOI: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高频超声与低场MRI表现,并比较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急性期跟腱部位闭合性损伤并均行超声及MRI检查的病例88例,以手术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跟腱断裂52例作为对照组,将无跟腱断裂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超声与MRI的表现特点,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跟腱断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急性期跟腱完全断裂超声显示回声中断,断端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区;MRI显示跟腱低信号带中断,断端挛缩分离。部分断裂超声显示跟腱增粗,结构模糊,回声不均;MRI显示跟腱局限性增粗及信号异常。超声与MRI诊断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超声80.8%、72.2%、77.3%;MRI 96.1%、94.4%、95.4%。结论:低场MRI能清晰显示跟腱断裂的部位及类型,比超声检查具有更多优势。
2012 Vol. 23 (10): 748-750 [摘要] ( 547 ) HTML (0 KB)  PDF  (0 KB)  ( 376 )
751 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
戴 辉;彭 岚;张体江;赵太春
DOI:
目的:分析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6例脊髓脊膜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表现资料。结果:16例脊髓脊膜结核中,9例脊髓结核瘤,包括单纯性髓内结核瘤6例和粟粒性结核瘤3例;3例脊膜结核,其中1例合并结核性脊髓炎,1例合并硬膜外脓肿,另1例合并结核性硬膜下脓肿;4例脊髓脊膜结核。MRI平扫表现为脊髓增粗,局限或广泛、单发或多发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脊髓结核瘤表现为结节状、环形强化。脊膜结核表现为脊膜增厚、条带状强化。结核性硬膜下脓肿表现为椎管内脊髓后方扁豆状肿物,不规则强化。结论:MRI及其增强扫描,能准确、早期显示脊髓脊膜结核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012 Vol. 23 (10): 751-753 [摘要] ( 693 ) HTML (0 KB)  PDF  (0 KB)  ( 282 )
       病例报告
754 食管憩室误诊甲状腺结节1例
李星云;马彩叶
DOI:
2012 Vol. 23 (10): 754-755 [摘要] ( 72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6 )
755 乳腺慢性化脓性炎超声误诊乳癌1例
朱 林;黎明珠;黄 君
DOI:
2012 Vol. 23 (10): 755-755 [摘要] ( 689 ) HTML (0 KB)  PDF  (0 KB)  ( 170 )
756 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
王永莲;王连友
DOI:
2012 Vol. 23 (10): 756-756 [摘要] ( 755 ) HTML (0 KB)  PDF  (0 KB)  ( 324 )
757 慢性肾衰患者双肩周围巨大转移性钙化1例
刘朋伟;李叔强;冯 卫;张 伟
DOI:
2012 Vol. 23 (10): 757-758 [摘要] ( 667 ) HTML (0 KB)  PDF  (0 KB)  ( 278 )
758 MRI诊断中期妊娠并宫颈癌1例
李豪刚;冯丰坔;刘海辉;李兴荣;曾 军
DOI:
2012 Vol. 23 (10): 758-759 [摘要] ( 579 ) HTML (0 KB)  PDF  (0 KB)  ( 198 )
760 精囊腺多房性囊肿1例
马彩叶
DOI:
2012 Vol. 23 (10): 760-760 [摘要] ( 518 ) HTML (0 KB)  PDF  (0 KB)  ( 376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