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输尿管囊肿患者进行了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超声(US)、膀胱造影、CT及MRI检查并结合膀胱镜、临床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18例输尿管囊肿患者术前均作出了正确影像诊断及分型,US、IVP及膀胱镜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对输尿管囊肿具有很高的诊断效果和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盆腔血管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盆腔血管行SCTA及三维重建(5例肾移植术后,3例盆腔肿瘤术后,1例右髂总动脉血管吻合术后,1例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多发动脉瘤),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5例肾移植术后,4例SSD显示髂外动脉从其起始处缺失及其侧支循环血管,1例显示髂外动脉与肾移植血管吻合口处巨大动脉瘤,2例同时显示下腔静脉、双髂总静脉、髂内外静脉及其分支。3例盆腔肿瘤术后SSD及MIP成像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及其大分支、双侧股动脉上部大小形态,未见狭窄、阻塞。1例右髂总动脉血管吻合术后SSD显示右侧髂总动脉血管吻合处表面稍变形。1例SSD成像显示腹主动脉下段,左侧髂总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多发动脉瘤。结论:SCTA及三维重建是诊断与评价盆腔大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对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了解盆腔血管情况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软组织肿瘤26例(良性15例,恶性11例)行MSCT灌注成像,用CT Perfusion 2软件分析灌注参数BV、BF、MTT、PS。结果:MSCT灌注成像结果,11例恶性肿瘤BF平均值为14.98±14.49,15例良性肿瘤BF平均值为1.98±1.19;PS平均值恶性肿瘤为14.64±1.89,良性肿瘤为2.40±0.38。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BF、PS值差异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BV、MTT值差异统计学上则无显著性(P>0.05)。MSCT灌注成像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0.9%(10?蛐11),特异度为86.7%(13?蛐15),准确度为88.5%(23?蛐26),阳性预测值为83.3%(10?蛐12),阴性预测值为92.9%(13?蛐14)。结论:MSCT灌注参数有助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目的:研究肌肉疾病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骨盆、双侧大腿及双侧小腿肌肉,对5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肌肉疾病患者及4例健康人行MRI检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31例,其中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型PMD,DMD)16例,肢带型PMD 5例,面肩肱型PMD 10例;多发性肌炎(PM)9例;脂质沉积性肌病(LSM)9例;神经源性肌病4例。结果:全部DMD、肢带型PMD及神经源性肌病患者的受累肌肉均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面肩肱型PMD、PM与LSM的受累肌肉表现为两种信号改变:一种为长T1、长T2信号,另一种为短T1、长T2信号。结论:各型神经肌肉疾病具有不同MRI表现;MRI能为临床在肌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中提供客观的资料,并能为临床选取准确的活检部位提供定位。
目的:通过不同MR序列对膝关节软骨病变的检出与病理进行对照比较,总结适于软骨退变的MR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选择尸体膝关节9只,采用7种不同的序列进行扫描,即:FS 3D FAST、FS 3D RF-spoiled FAST、3D FAST、3D RF-spoiled FAST、SE T1WI、SE T2WI、SE PDWI。将各序列发现的病变数目及分级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S 3D FAST及FS 3D RF-spoiled FAST发现病变的敏感度为92%和95%,均优于其它MR序列,统计学结果显示与其它各序列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这两个序列的扫描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FS 3D FAST及FS 3D RF-spoiled FAST序列是发现软骨病变的敏感序列。
目的:探讨确定旋转DSA任意一帧图像投照角度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通过模型试验获得旋转血管造影数次旋转的有关数据,采用数据拟合方法得到描述X线机旋转规律近似的数学表达式。使用可编程手持器实现旋转DSA任意一帧图像投照角度的实时计算。结果:所有24例旋转DSA中,可编程手持计算器均可立即计算出每一个感兴趣图像的投照角度。通过计算获得的图像与旋转DSA相对应的图像相比较,两者在显示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分布以及异常分流、病变的供血状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实时确定旋转DSA任意一帧图像投照角度,为安全、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扫描和三维成像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可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电子束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和三维重建成像。三维重建方法主要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和容积再现法(VR)。结果: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正常5例,其中1例为正常胫后动脉受肿瘤压迫而致狭窄症状。外伤致假性动脉瘤1例, MIP、CPR及VR法均可显示髂外动脉至踝以上下肢动脉主干,MIP与CPR成像最清晰,VR成像血管边缘欠清晰,可夸大狭窄的程度。结论:电子束CT是快速、无创的下肢动脉疾病检查方法,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和应用前景。限度是空间分辨率低,对三级以下分支血管显示欠佳和扫描长度受限制。
目的:为了说明炎症相关小分子肽作为炎症显像剂的优越性,以获得一种有效的和有发展潜力的炎症显像剂。方法:应用核素99mTc标记抗体(IgG)和小分子炎症相关肽(peptide related to inflammation,PRI)在大鼠炎症模型的体内生物分布和兔炎症模型显像的比较研究。结果: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表明99mTc-PRI的靶/肌肉和靶/血液比值高于99mTc-IgG,在肝脾聚集比99mTc-IgG少。血液清除快,肠腔聚集少。在兔炎症模型显像研究表明,99mTc-PRI的靶/非靶比值高于99mTc-IgG,而且30~60min就能使炎症病灶显像,1小时能使炎症灶清晰显像。结论:目前,小分子肽类的炎症显像剂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显像剂,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