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期刊信息
创刊日期:1990年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编辑部
刊 期:月刊
2016年 27卷 1期
刊出日期:2016-01-20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论著
3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前庭水管区MRI T2WI影像学特征
邵永良,周永青,李晓明,杜昱平,张彦旭,高春梅
目的: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前庭水管区MRI T2W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行颞骨CT及颅脑MRI检查确诊为LVAS患者共150例,297耳,对上述患者的前庭水管区MRI T2W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前庭水管区T2WI影像信号特征,将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区分为Ⅰ型、Ⅱ型两种类型。Ⅰ型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区均为低信号,约占10.8%;Ⅱ型为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区由高信号区及低信号区构成,约占89.2%。结论:LVAS患者前庭水管区MRI T2WI像,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
2016 Vol. 27 (1): 3-5 [
摘要
] (
943
)
HTML
(1 KB)
PDF
(0 KB) (
256
)
6
口服对比剂法CT检查显示下咽部解剖结构观察分析
张继扬,万业达,张 琳,何 珍,刘竞艳,胡 鹏,何岸苇,蔡华琦,李 艳,刘立艳
目的:对照分析常规螺旋CT扫描和口服对比剂后螺旋CT扫描双侧梨状窝和环杓后区下咽腔解剖结构的显示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常规颈椎螺旋CT扫描患者资料,观察双侧梨状窝和环杓后区下咽腔显示率。另选取60例门诊欲行颈椎螺旋CT扫描患者,口服配置好的硫酸钡和欧乃派克混悬液对比剂后行颈椎螺旋CT扫描,观察双侧梨状窝和环杓后区下咽腔显示率,并对图像评定等级。上述两组病例分别由2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和2名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独立阅片,并将两种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螺旋CT扫描左、右梨状窝显示率分别为70%和65%;杓状软骨水平和环状软骨水平下咽腔显示率分别为43.3%和28.3%。口服混悬液对比剂后螺旋CT扫描左、右梨状窝显示率91.7%(55/60)和90.0%(54/60);杓、环后区下咽腔显示率为93.3%(56/60)和96.7%(58/60)。两种方法显示双侧梨状窝、杓状软骨后区、环状软骨后区下咽腔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混悬液对比剂后螺旋CT扫描可以勾勒出下咽的解剖结构,直接显示梨状窝和环杓后区下咽腔的形态,弥补了临床喉镜的不足,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术前分期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2016 Vol. 27 (1): 6-9 [
摘要
] (
837
)
HTML
(1 KB)
PDF
(0 KB) (
201
)
10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超声BI-RADS分级在#br# 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物中应用价值
马 燕,郭 嵩,李 晶,任卫东,邓力军
目的:利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并与CDFI对比,以明确BI-RADS分级与SMI结合是否可以提高超声对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超声检出并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物138例,良性肿物78例,恶性肿物60例。按照Adler分级标准,分别观察同一肿物在CDFI和SMI技术所显示血流情况,并对肿物进行常规二维灰阶超声BI-RADS分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出BI-RADS,SMI及CDFI的Adler分级的鉴别良恶性乳腺病灶的最佳诊断界点,并根据此诊断界点得出以上单一模式及联合模式的诊断效能等相关指标。结果:SMI与CDFI的内部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CDFI:κ=0.82;SMI:κ=0.76),两种检测方法在显示全部肿物血流丰富程度有明显差异(κ=0.38);在恶性肿物中上述差异更加明显(κ=0.028);而在良性肿物中差异不明显(κ=0.61)。分别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BI-RADS),0.669(CDFI),0.871(SMI),0.710(BI-RADS与CDFI联合模式)及0.899(BI-RADS与SMI联合模式)。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950,0.692(BI-RADS);0.900,0.821(SMI);0.600,0.641(CDFI)。BI-RADS与SMI的联合模式的敏感性与BI-RADS单一模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00 vs 0.950,P>0.05);而BI-RADS与SMI的联合模式的特异性明显高于BI-RADS单一模式(0.897 vs 0.692,P<0.01)。结论:与CDFI相比较,SMI检测肿物的微血管效果更好,SMI与BI-RADS联合可提高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物的诊断效能。
2016 Vol. 27 (1): 10-13 [
摘要
] (
782
)
HTML
(1 KB)
PDF
(0 KB) (
214
)
14
BI-RADS分级4级以上乳腺病灶边缘带的多模态超声观察
冷晓玲1,黄国福2,马富成1
目的:评价二维超声造影、三维能量多普勒及三维超声造影联合应用观察BI-RADS分级4级以上乳腺病灶边缘带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超声分级为BI-RADS 4级及以上的乳腺良恶性病灶182例,依次行2D-CEUS、3D-CPA、3D-CEUS检查并存储图像。应用QLab软件对乳腺良恶性病灶边缘带、病灶中央区域、病灶旁乳腺组织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并进行比较。对乳腺病灶边缘带进行3D-CPA及3D-CEUS重建,按血供丰富程度将图像分为4级。比较3D-CEUS与3D-CPA对乳腺病灶血管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乳腺癌边缘带超声造影灌注参数不同于中央部及病灶旁乳腺组织(F=7.782 7,P<0.000 1)。癌边缘带与癌中央区域均相对于癌旁乳腺组织呈快进慢退高增强,癌边缘带的造影模式相对于中央区域呈现相对快进慢退高增强(P<0.05)。乳腺良性病灶边缘带与中央区域相对于病灶旁乳腺组织呈快进快退高增强,乳腺良性病灶边缘带相对中央区域呈快进快退等增强(P<0.05)。乳腺癌边缘带的3D-CPA及3D-CEUS血供级别均以Ⅲ级或Ⅳ级为主,且高于乳腺良性病灶边缘带的血供级别(P<0.05)。乳腺癌边缘带的3D-CEUS血供级别高于3D-CPA(P<0.05)。结论:癌边缘带对乳腺癌超声造影的恶性征象的贡献大于癌中央区域。3D-CEUS显示BI-RADS分级4级以上乳腺病灶边缘带的血管结构优于3D-CPA。2D-CEUS联合3D-CPA与3D-CEUS可更好呈现乳腺癌边缘带的血流灌注状态。
2016 Vol. 27 (1): 14-18 [
摘要
] (
783
)
HTML
(1 KB)
PDF
(0 KB) (
200
)
19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诊断
蒋玮丽,彭红芬,张东友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7例中发生于腹部3例(其中腹腔、腹膜后、腹膜各1例),鼻窦及鼻腔、腮腺、腹股沟区、膀胱各1例。4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3例呈分叶状,5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肿瘤直径2.0~9.1 cm,平均6.5 cm。CT扫描示2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增强后1例呈早期轻度强化,另3例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内部见条片状T2WI低信号。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CT和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2016 Vol. 27 (1): 19-21 [
摘要
] (
949
)
HTML
(1 KB)
PDF
(0 KB) (
259
)
22
PET/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诊断作用
刘亚超,沈智辉,党浩丹,李 灿,刘家金,徐白萱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儿童肝母细胞瘤(H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及手术病理确诊的15例儿童HB患者的PET/CT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PET/CT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5例HB患者PET/CT均表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8例肿块内见散在钙化灶)伴代谢增高;同时PET/CT发现4例肺转移、1例肺及骨转移。结论:PET/CT检查可安全、无创的用于儿童(包括婴幼儿)显像,且儿童肝母细胞瘤PET/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肝母细胞瘤的诊断和协助临床分期。
2016 Vol. 27 (1): 22-24 [
摘要
] (
874
)
HTML
(1 KB)
PDF
(0 KB) (
251
)
25
肝细胞性肝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与P53表达相关性研究
马 振1,杨 红2,何 云2,卢景宁2,彭金波2,吴玉泉2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HCC患者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各项参数,取得肿瘤组织并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测定P53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与造影定量分析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P53的阳性表达率为54.3%(31/57)。②在P53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中峰值强度、平均渡越时间、达峰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上升斜率、流出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③P53的阳性表达与峰值强度、平均渡越时间、达峰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上升斜率呈正相关,r=0.377(P<0.05),与流出时间呈负相关, r=-0.410(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参数的上升斜率、流出时间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可以无创性的评估P53的表达。
2016 Vol. 27 (1): 25-28 [
摘要
] (
782
)
HTML
(1 KB)
PDF
(0 KB) (
201
)
29
儿童Castleman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尹春红1,朱 铭2,董素贞1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超声、CT及MR影像特点及病理情况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5例纳入研究,男4例,女1例,年龄 9~16岁,平均(11.4±2.3)岁,采用超声、CT或MR增强,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颈部2例和腹部3例单发结节,超声表现为中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内部有血流信号或血流丰富;CT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影,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MR表现为边界清楚结节影,呈T1WI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5例Castleman病的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结论:儿童Castleman病作为罕见病,术前容易误诊,但是根据病灶所特有的影像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2016 Vol. 27 (1): 29-31 [
摘要
] (
912
)
HTML
(1 KB)
PDF
(0 KB) (
277
)
32
正常双胎妊娠孕妇左心结构、功能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纵向研究
李晓菲,吴青青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正常双胎妊娠孕妇左心结构、功能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定期检查并分娩双胎妊娠孕妇,于妊娠早中期11~14周、妊娠中期21~26周及妊娠晚期28~34周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同时行成人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后筛选入组,对正常双胎妊娠孕妇左心结构、功能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纵向研究,并与单胎孕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正常双胎组50例,单胎对照组35例。①双胎组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随孕期增加而增加,以11~14周至21~26周间变化为著,但各孕期左心结构与单胎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双胎组总血管阻力(TVR)、心输出量(CO)、心率(HR)随孕期增加而改变,以11~14周至21~26周间变化为著,E/E’随孕期增加而增高,以21~26周至28~34周间变化为著;组间比较时双胎组21~26周HR、CO及28~34周舒张压(dBP)较单胎组高;③双胎组双侧子宫动脉平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随孕期增加而降低,双侧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存在率随孕期增加而降低,以11~14周至21~26周间变化为著;双胎组各孕期双侧子宫动脉平均PI、RI、S/D及11~14周舒张早期切迹存在率较单胎组低(P<0.05)。结论:①双胎妊娠孕妇左心结构内径、心输出量、心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总血管阻力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随孕周增加而减低,以早中孕期变化显著,中晚孕期左室充盈压增长迅速;②与单胎孕妇相比,双胎孕妇中孕期心率、心输出量及晚孕期舒张期血压高,各孕期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低,早孕期舒张早期切迹存在率低。
2016 Vol. 27 (1): 32-37 [
摘要
] (
882
)
HTML
(1 KB)
PDF
(0 KB) (
237
)
38
产前超声软指标检查与母体血清学联合检测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
朱继红
目的:探讨孕中早期超声软指标(USM)检测与孕中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检测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对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妇产保健门诊及住院的单胎孕妇共2 502例,于孕11~28周时进行产前诊断时行USM检测,多个(≥2)USM异常视为高危;所有孕妇亦于孕15~21周进行母血清标志物AFP和free-β-HCG测定,利用唐氏综合征(DS)产前筛查分析系统软件评估DS风险率,风险率≥1/270为血清学筛查高危。对筛查出的USM高危和/或血清学筛查高危孕妇进行遗传学咨询,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对USM高危、血清学筛查高危、与二者联合筛查均高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分别比较USM检测、血清学检测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项USM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别与联合筛查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筛查组可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的特异度和假阴性率。结论:USM检测、血清学检测两种方法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联合筛查可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阴性的排除能力,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产前筛查的可靠性。
2016 Vol. 27 (1): 38-41 [
摘要
] (
897
)
HTML
(1 KB)
PDF
(0 KB) (
184
)
42
子宫疤痕妊娠的经腹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廖彩华,陈禄英,林 丽
目的:探讨经腹(Transabdomin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AS)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VS)对子宫疤痕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 年12月在我院接受超声检查并诊断为CSP的妊娠女性28例,分析其TAS和TVS诊断图像表现和分型。结果:28例CSP患者,TAS和TVS超声显示率分别为67.9%(19/28)和96.4%(27/28),两种超声诊断方式的显示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妊娠囊型15例(53.6%),混合包块型9例(32.1%),部分位于宫腔型4例(14.3%)。结论:TVS能够明显弥补TAS对CSP检查的不足,TAS联合TVS可明显提高CSP的检出率;超声诊断能清楚显示CSP的位置、范围、子宫肌层厚度及血供情况,对CSP做出明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6 Vol. 27 (1): 42-44 [
摘要
] (
697
)
HTML
(1 KB)
PDF
(0 KB) (
217
)
45
胎盘弹性平均值与脐动脉S/D对胎儿预后不良的预测及其#br# 相关性分析
张维维1,韩秀梅2,张 震1
目的:探讨产前胎儿胎盘弹性平均值和脐动脉S/D对胎儿预后不良预测的可能性。方法:选择我院就诊孕妇150例,孕周37~40周,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进行胎盘弹性值及脐动脉S/D测量,观察胎儿预后不良的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胎盘弹性平均值,获取能预测胎儿预后不良的最佳临界值,采用该临界值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脐动脉S/D值有无差异。结果:胎盘弹性平均值预测胎儿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诊断界值为26.5 kPa,诊断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0.7%,两组间脐动脉S/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胎盘弹性平均值与脐动脉S/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22(P<0.05)。结论:胎盘弹性平均值与脐动脉S/D联合应用可提高超声对胎儿预后不良进行预测的能力。
2016 Vol. 27 (1): 45-47 [
摘要
] (
657
)
HTML
(1 KB)
PDF
(0 KB) (
197
)
48
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喉/气管闭锁)的产前超声诊断
庞东静,胡 波,徐志花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喉/气管闭锁)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要点。方法:产前超声诊断5例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喉/气管闭锁)。分析并总结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要点。结果:5例胎儿终止妊娠后,3例经病理解剖证实存在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1例咽喉部局部解剖探查证实存在喉部闭锁,1例未行尸解或相关检查。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喉/气管闭锁)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双肺体积对称性增大,回声明显增强,远端气管及主支气管扩张。膈肌扁平甚至反向。心脏受压体积变小。可合并其他畸形。结论:胎儿先天性高位呼吸道梗阻(喉/气管闭锁)超声声像图特征明显。产前超声检查可提示诊断。
2016 Vol. 27 (1): 48-50 [
摘要
] (
986
)
HTML
(1 KB)
PDF
(0 KB) (
213
)
51
13N-氨水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标准化规程的可行性探讨
梁嘉伟,王淑侠,李东江,胡志辉,张 庆
目的:本PET/CT中心试运行一套13N-NH3·H2O动态心肌灌注显像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3月对53例患者按照制定的操作规程进行13N-NH3·H2O动态心肌灌注显像。结果:2013年10月—2014年9月的初级阶段进行了43例采集,该阶段的分药剂量为(31.20±6.53) mCi,校准剂量为(23.37±5.22) mCi,时间间隔为(4'05"±1'50"),开始采集计数(106)为45.84±10.77;2014年10月—2015年3月的优化阶段进行了10例采集,该阶段的分药剂量为(26.68±7.37) mCi,校准剂量为(20.39±5.41) mCi,时间间隔为(3'47"±0'56"),开始采集计数(106)为35.08±11.55。53例结果图像清晰,该操作规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结论:本中心针对13N-NH3·H2O动态心肌灌注显像建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与重复性,值得推广使用。
2016 Vol. 27 (1): 51-54 [
摘要
] (
1119
)
HTML
(1 KB)
PDF
(0 KB) (
281
)
综述
59
射频消融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国宁,刘兆玉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晚期往往发生远处转移,其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肝脏,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一半的CRC患者在手术前或手术后会发生肝转移。肝脏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通常较差,生存期限较短,严重危害CRC的预后效果。射频消融作为新型治疗手段,能够将肿瘤原位进行局部灭活、消融治疗,目前已经成为CRC肝转移患者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随着其适应症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能够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本文通过对射频消融技术在CRLM临床治疗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射频消融治疗CRLM提供依据。
2016 Vol. 27 (1): 59-61 [
摘要
] (
719
)
HTML
(1 KB)
PDF
(0 KB) (
240
)
62
超声造影在卵巢肿瘤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李载红,景香香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的一种肿瘤,其种类繁多并且组织类型复杂,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卵巢恶性肿瘤进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进行卵巢肿瘤的早期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疾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目前有许多影像学方法应用于卵巢肿瘤的临床检测,如经腹或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彩色和能量多普勒超声、CT、MRI和超声造影等。超声造影作为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可以敏感检测到肿瘤周围和内部的毛细血管水平的新生血管生成并通过分析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从而较为准确的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目前超声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是一种可靠且方便的卵巢肿瘤成像诊断技术。
2016 Vol. 27 (1): 62-65 [
摘要
] (
782
)
HTML
(1 KB)
PDF
(0 KB) (
185
)
66
双源CT VNC技术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进展
陈婷婷,刘白鹭
双源CT VNC技术能够视觉分析及定量分析隐匿性骨折所致骨髓水肿的衰减变化,其在骨髓异常的检测中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因此可以作为排除隐匿性骨折的一种快速方便的筛查工具。本文就双源CT VNC技术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2016 Vol. 27 (1): 66-68 [
摘要
] (
598
)
HTML
(1 KB)
PDF
(0 KB) (
192
)
短篇论著
69
超声诊断盆腹腔纱布瘤的临床价值
刘 学,杜 瑛,姚延峰,张东竹
目的:探讨盆腹腔纱布瘤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盆腹腔纱布瘤声像表现,重点观察纱布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总结其声像特征。结果: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8/8例)。根据其声像图表现分为二型:Ⅰ型:实质型5例;Ⅱ型:囊肿型3例。结论:超声诊断盆腹腔纱布瘤时,根据声像图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超声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16 Vol. 27 (1): 69-70 [
摘要
] (
747
)
HTML
(1 KB)
PDF
(0 KB) (
187
)
71
尿潴留患者骨盆部99mTc-MDP SPECT/CT断层显像的价值
周 青1,郭 锐2,李智勇1,侯先存1,张燕菊1,朱 辉1,刘 莉1,刘 昭1
目的:探讨尿潴留患者99mTc-MDP SPECT/CT断层显像的价值。方法:34例行99mTc-MDP全身骨骼显像提示膀胱尿液潴留的患者行SPECT/CT骨盆部断层显像,以评价骨断层显像的价值。结果:34例膀胱尿潴留患者腰骶椎及骨盆骨病变有较高的发生率(70.6%),明显高于同期无尿潴留患者相应部位病变的发生率16.9%(χ2=45.54,P<0.001)。24例中放射性异常浓聚17例,放射性分布正常3例,放射性稀疏4例)。结论:尿潴留患者腰骶椎及骨盆部发生病变的可能性较大,99mTc-MDP SPECT/CT断层显像能够发现平面显像时尿潴留遮挡的病灶,有行相应部位断层显像的必要性。
2016 Vol. 27 (1): 71-72 [
摘要
] (
651
)
HTML
(1 KB)
PDF
(0 KB) (
224
)
病例报告
73
鼻腔球周皮细胞瘤1例
胡莎莎,黎金葵,雷军强
2016 Vol. 27 (1): 73-73 [
摘要
] (
691
)
HTML
(1 KB)
PDF
(0 KB) (
218
)
74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狭窄环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
刘开薇,任卫东,徐 敏,孙 璐
2016 Vol. 27 (1): 74-74 [
摘要
] (
59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4
)
75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1例
庄莹莹,石运涛
2016 Vol. 27 (1): 75-75 [
摘要
] (
720
)
HTML
(1 KB)
PDF
(0 KB) (
220
)
76
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1例
曾 桂
2016 Vol. 27 (1): 76-76 [
摘要
] (
781
)
HTML
(1 KB)
PDF
(0 KB) (
197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邮编:110004 电话/传真: 024-23925069 电子信箱: jccmisy@sina.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